福建人为何不提有近400年的“断代史”?
福建的历史,学者普遍认可从“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,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。”,因此,才有2200多年的历史。
可是,有近400年的“断代史”却罕见有人提及。当然,如果扣掉这400年的“断代史”,福建的历史只剩下1800多年了。
福建,古称“闽越”。
那么,“闽越”一词是怎么来的呢?
战国晚期,越国遭楚国所灭,勾践第七世孙越王无疆被杀,越国王室携同大批“于越人”南迁福建。
据《八闽通志·地理·长乐县》记载道:“越山王:在上十一都,高一里,周围三十一里。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,与楚战不利,子弟或为王,或为君,散居南海上,此其一也。”
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闽在海中,其西北有山”。或许2000多年前的福建是散落在海上由岛屿组成的一方领地,因此,古籍书称福建为“南海”。
这些南迁的于越族人,在原越国王室的率领下,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军事武装,势如破竹,很快占据了闽族居住地区,于越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,逐渐影响当地闽人,经过100多年的民族融合,形成了闽越族。
经过越王无疆后世子孙的勤勉经营,当闽越领地发展到了勾践第十四世孙无诸时,闽越族的势力已经壮大。
闽越王无诸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,逐步蚕食了周边地区的割据势力,统一了闽地。乘着春秋乱世,远离中原腹地“山高路远”的地利优势,无诸建立“闽越国”,自立为王,即“闽越王”。
从这时起,开启了福建历史。
秦始皇建立统一政权后,曾屯兵于闽越国边境,本想一举拿下“尾大不掉”得闽越国。但是,由于福建地势险要,据《汉书·严助传》记载:“越人逃入深山林丛,不可得攻。”闽地深山老林,让秦军束手无策,无法运用军事力量降服闽越人。
最终,秦始皇只在闽地虚设一个“闽中郡”,废了无诸的闽越王称号,降格为“君长”,归秦朝统治。其实,无诸宗室并不服大秦王朝统治,但仍与中原王朝保持“不统、不独、不武”的态度。
秦朝末年,刘邦起义反秦,被降为“君长”的无诸认为机会来了。于是率领闽越将士协助刘邦攻打大秦王朝,后来又助力汉灭楚。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政权后,由于无诸是助汉功臣,被复封为“闽越王”。定都福州,建立“冶城”。
无诸复国后,与中原汉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。
闽越国致力于发展经济与民生,在无诸统治下的闽越国已经发展成了国富兵强的地方割据势力。
无诸死后,闽越国内部发生了争权夺位事件。无诸后人余善企图谋杀兄长闽越王郢,夺得王位。
汉廷为了平息这场王位之争风波,封余善为“东越王”,封地位于闽北汉城,即今武夷山市一带。从此,闽地出现了“两王并存”的局面。以至于后人一直在争论不休,“闽越国”都城究竟是在福州还是武夷山?
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“东越王”余善公然“宣布独立”,汉武帝震怒,派遣四路大军征讨东越王余善。在汉军强大军事武装的围攻下,“闽越国”内部发生内讧,“东越王”余善被杀,闽越国眼见将面临生灵涂炭,便向汉朝投降。
从此,闽越国灭亡。
雄才伟略的汉武帝认为:“闽越地势险要,越人彪悍多反复”,于是下令“悉徙其众于江淮之间,东越地遂虚。”
汉武帝显然清楚,彪悍的闽越人不可靠,反复无常,且闽地“地势险要”,为了一劳永逸地铲除后患,永固汉朝江山,将整个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带,与当地居民融合。这次人口强迫搬迁,有些学者称之为“政治移民”。
闽地虽纳入大汉王朝的版图,但田地荒芜,留下一片空白。闽地荒无人烟,历史停滞。
虽然大多数的闽越人被强制迁往别处,但也有部分闽越人逃入山中,即史学家称的“山越”人。但也有本地学者认为,这些“山越人”部分成了福建境内最大的少数民族族群——畲族;而部分闽越人顺着河流逃到海上四处漂泊,成为水上“游牧民族”的“疍民”。
到了三国时期,闽地属吴国,设建安郡,辖建安、南平、将乐、建平(建阳)、东平(松溪)、昭武(浦城)、候官(福州)、东安(同安)共9县。但是,三国时期不是统一的国家,因此,福建的历史不能算恢复。
西晋太康三年(282年),拆建安郡为建安、晋安两郡。
至此
福建的历史才算恢复。
从公元前的111年到公元282年,福建足足有393年的“断代史”。
参考文献:史记、福建史稿、福建移民史等。
往期精彩